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

挺廢死 林作逸:我是受害人 沒人願聽我講

風傳媒/王立柔 20140517

在死刑存廢的議題上,很多人都說過「你先等全家被殺,再來主張廢死」,並熱烈在網路新聞底下的留言,擁戴重大刑案當中的受害人吧。但一個不見得那麼渴盼死刑的受害人,處境往往比弱勢更弱勢,比邊緣更邊緣。

「我就是受害人,可是沒有人願意聽我講。」現年44歲,雙親前後於1984年、2004年,被爸爸的外遇對象殺死的新北市中和國小老師林作逸,15日接受《風傳媒》專訪時表示,他過去曾對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表示想幫忙,希望提供不同意見,卻被拒於門外,他感覺,犯保協會好像從來沒想過要把支持廢死的受害人聲音放進去。


事實上,這樣想的又豈止於犯保協會?林作逸表示,大家都說只有被害人可以選擇原諒,可是真正選擇原諒時,好像也不是那麼被尊重。也因此,「像我這樣想法的不是沒有,只是大家都變成沉默螺旋,沒有人敢想也不願意講,可能會影響他在家庭、家族和國家裡的地位;我今天則是覺得我有這個使命,願意出來講這些事情。」

被害人選擇原諒  反而不被大眾原諒

這股使命感,在林作逸2004年碰到生命裡第2次慘案後啟動,當時他忍不住思考,這樣的安排是不是冥冥之中有其意義,而在此之前,他也漸漸在努力生活、打拚人生的過程裡,淡化了「唯有死刑能給我交代」的念頭,被害人族群如何在現實、日常之中活下去,活得好不好,才是他更關注的。

林接著在2011年遇見作家張娟芬,於她演講後上前攀談,從此與廢死聯盟成為朋友,開始參與他們在各地舉辦的論壇等活動。但這樣的林作逸,面臨到許多質疑和不諒解。「我開始參加廢死聯盟的活動之後,網路上有人丟了很多被害人的血腥畫面給我。我有點驚嚇,如果這是理性議題,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。」

林也指出,很多人常說廢死聯盟沒有被害人,有網友就提到他這號人物,結果有人就質疑他和廢死聯盟的立場一致,有人則揣測他到底什麼想法?「有人更開始攻擊,說我過去在廢死的電子報上面發表文章、跟廢死聯盟到一些地方參與講座……罵我『你不了解其他被害人的痛苦嗎?』、『你難道不知道這些人最死有應得嗎?』」















林說,他那一刻才深切感到,「喔!原來當你表達的想法,跟大多數人的期待不一樣的時候,會這樣子。」而他有些委屈地表示,「是不是至少試著讓我有機會說清楚,為什麼我這樣做?你也才會知道,原來被害人有怎樣的想法和需求。」

林解釋,「我現在看的角度是比較寬闊的,不是單一的、希望給我『個人』交代。我已經難過1次了,第2次也很難過,經歷這樣2個過程,唯一的益處是時間拉得比較長,我開始去想同樣是被害人的角度、相同遭遇的人,他要怎麼生活,需要怎樣的照顧?讓他跟別人競爭的時候,不論是求學、就業,可以有公平的機會?我希望被害人是有尊嚴的。而不是像以前那個年代,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,或認為被害人就是要這樣,你就是要死刑、給個交代。」

林坦言,「當然這有階段之分,在事件一開始,沒有人可以原諒的」,但等到案件的訴訟告一段落,「生活上的各種問題浮現,你會發現,原來這個時候才更應該陪伴被害人,挹注一些協助,而不是這時候通通不見了。你有沒有去問過人家,已經結束這麼多年了,在這個案子當中,你獲得了什麼正義,你的生活是怎麼過的?很少人去追蹤這個部分。」

林也說,網路輿論彷彿很支持被害人,「現實生活卻不是這樣子啊!你問你自己就好,若有親戚遇害,你願意扛起照顧他孩子這個責任嗎?大家都打嘴砲啊!我自己親身的經歷,親戚這麼多,我們6個小孩最後還是送到育幼院。」而沒有人願意支出的時候,林表示,「國家是不是要來提供一個平等、安全的環境,讓他有尊嚴地活著? 」

在網路上替被害人喊殺、憤慨,林作逸則說,「這不是跟『按讚』一樣嗎?人家寫的明明是難過的事情,你給人家按讚,那什麼意思?這種話每個人都會講啊,應該回去想的是,他實質上、生活上需要的支持是哪些。」一般人或許很難知道從何下手,林作逸建議,「第一個首先可以做的,是改變一般人對犯罪被害人的刻板印象,包含對他們的期待,認為被害人應該有的唯一立場:一定要憤怒、一定要將犯人繩之以法、以暴制暴、還公道……」

林說,這個社會不是很會安慰人;想要安慰被害人,就要對被害人多一些理解。

遭異樣眼光  連對太太都隱瞞過往

在台灣社會,大眾不僅對「被害者」有一定的角色期待,對這個族群更沒有嘴巴上說得那麼友善。林作逸回憶表示,「歧視不會在表面上表現出來,但受害人在人際關係、就業方面一定有弱勢處。譬如說國三的時候媽媽過世,遇到畢業旅行要繳2000多塊,沒錢,同學就會訕笑,最後是老師幫忙出錢。我住在低收入戶的住宅,同學也會笑、看不起,多少有這樣的心態。所以我會覺得很自卑,更不敢去跟人家講,我發生過這樣的事情。」

他接著表示,「所以我會從實際的日常生活很多細節去看,而不是大家說『該死』、『制裁他』,應該回過頭看被害人家屬的生活怎麼辦。最簡單的,就拿我媽媽遇害那時來說,遺體在殯儀館冰了56年,冰凍費誰付?最後是社會局付掉了。」

林作逸1999年結婚,如今育有10歲多的女兒和6歲多的兒子,家庭美滿,但「受害人」的標籤,對他的人生造成的影響卻無法抹滅,「以前有過1個論及婚嫁的女友,她媽媽問我,媽媽怎麼過世的?我說她是意外過世的,才能帶過。」

之所以這樣反射性搪塞,林說,曾經有過「碰到這種事,沒有人要幫忙」的陰影,而且一般人對社會案件有異樣眼光,總覺得當事人不是那麼「身家清白」,他也在成長過程的環境氛圍裡,體會到「人家沒有說出口,但自己就是知道,把事情攤在陽光下是沒什麼好處的」,他的每一個妹妹,也都沒有告訴男朋友,媽媽是被殺死的,林苦澀地說,「擇偶時,你是被人家論斤秤兩的」。

甚至就連林作逸現在的妻子和她的家族,都是2004年看見《蘋果日報》頭版,大篇幅報導林作逸父親被殺,並挖出20年前母親也被殺的歷史時,才知曉一切。林表示,「我當時反而鬆了一口氣!很多事情我們不知道怎麼說,該不該說,因為我們害怕。報導出來後,全世界突然都知道了,好像不用再去思考要不要講,一次都講清楚了……」

於是,現在的林作逸甚至到圖書館翻舊報紙,蒐集當年的報導,希望好好把這些事實記清楚、給自己一個交代,他平靜地說,「我也告訴我的孩子,讓他知道我的過去,知道爸爸從什麼樣的環境努力長大,希望他能保有這樣的精神。」

原文連結:http://bit.ly/QYT8S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