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14/05/25蘋果日報/即時論壇】
作者:陳致豪 三總北投分院 臨床心理師
在以前,假使我跟朋友講:「我很怕坐捷運時會被人亂砍」,肯定招來一陣白眼,說「你想太多了吧!」、「你有毛病啊?」。雖然在搭捷運時我們都會注意月台和電扶梯的安全,但幾乎沒有人會想到這種事件真的發生了。
有些人認為:因為死傷者在玩手機、睡覺,警覺性太低才會被刺傷。這其實是「譴責受害者(blame the victim)」的現象,亦即將他們的受害歸因於他們本身。「譴責受害者」一詞最早是用來說明種族歧視的合理化,後來常用於描述他人對創傷受害者的指責性評論,例如「你就是裙子太短才會被騷擾」、「你一定是個性有問題才會被排擠」、「你就是愛趴趴走才會遇到這種事」等等。
而這些偏頗的指責往往造成受害者心理的二度傷害,使他們自我指責且更退縮,不利於創傷的復原。仔細想想,換做是我在那當下,也應該來不及反應或逃跑。雖然提醒大家不沈浸在手機裡,多留意自身安全是好事;但我仍然感到困惑和遺憾,怎麼捷運會被視為「隨時可能有人砍你,你自己要多小心」的地方了?
在創傷事件後,進行一些「儀式」有助於心理上的復原,而應減少不必要的指責或臆測。最近許多人自發地到江子翠站獻花、寫卡片來哀悼與祝福,有人折紙鶴分送他人,以唱歌、擁抱的方式療癒大家的心靈,還有發起「勇敢搭捷運」運動等等。這些都讓我覺得感動,坐捷運也不再那麼驚恐,這就是台灣人相當可愛的地方!這幾天坐捷運常看到工作人員忙碌地測試各項設備,警察仔細地留意各個角落,同時有相當多乘客自在談笑。我相信,大家凝聚了這些力量,已經開始在復原了!
全文網址: http://bit.ly/1nK9OZi